新课堂在一中 | 济南一中优质课教师风采展(三)

2023/11/04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点击数:

济南一中2023年校级优质课展评暨学校首届听课节圆满结束。15位优秀教师精心准备,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盛宴。学校线下听课、线上直播双管齐下,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学习平台。

各位参赛教师汲取学科前瞻理念,充分挖掘教材内涵,来自12个学科的15堂课,展现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、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、务实高效的教学过程,体现了一中教师的优秀教学素养。下面,让我们来一睹参赛教师的风采吧!

 

个人简介

说明: 张娟照片

张娟,20139月参加工作,研究生学历,一级教师,现任党群工作部副主任。曾担任年级副主任、6年班主任,所带班级多次获评学习优胜班级,量化管理先进班级,连续5年获评校级“优秀班主任”;担任2年备课组长,带领备课组高效教研,备课组获评“优秀教学团队”;所教学科成绩优异,获评“优秀教学个人”;先后获得校级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、济南市“一师一优”课市级优课、市级微课二等奖、主题班会大赛一等奖、济南市阳光体育班级联赛优秀领队等荣誉,执教课程被国家级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录用,多次获评济南一中“学生最喜爱的老师”。


课堂介绍与经验分享

《河流地貌》是高三正在复习的岩石圈的一部分。在地理用书《突围新高考》这本书的系统梳理中,我负责岩石圈部分,初步整理过《河流地貌》,此部分知识点庞杂,内容繁多,而且多陌生概念。基于高中地理的学科特征,学习这部分内容时,要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和原理过程,以及能建立对河流地貌的整体认知。通过研究河流地貌相关高考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观察,我们发现高考题命题是基于区域、概念和原理,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,我认为要突出概念厘清,突出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高考答案之间的逻辑建立,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,并且注重基本的学科素养达成,如重视作图等地理实践力的培养,重视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的的训练培育,基于此,设计本节课。

课前,在吕淑琦老师及团队的帮助下,我精研课标,明晰本节课教学目标,梳理整合课程内容,突出重点难点,并设计任务驱动导学案。《河流地貌》这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:河谷地貌、河口地貌及流域地貌,每部分在设计时,均附有相关的高考链接。

回顾整堂课,课堂内容适当,课程设计逻辑清晰,授课过程流畅,环节联系紧密,层层深入且步步生花。以任务驱动课堂,有落实有趣味。推进课堂的过程即是严密的逻辑梳理过程,每一个环节中的问题和课堂任务使学生有事做,有所思,有所悟,师生一起探讨问题,整堂课和谐高效。整堂课成功解析了必修一及选必一的课程标准,并结合本节内容设定了清晰的教学目标。课堂任务形式多样,均以达成核心素养为目标。学案新颖,分“必备知识”“关键能力”“系统认知”“核心素养”几个模块,学生使用起来方便。此外,整堂课注重高考题资源的再挖掘再利用,如对高考题境材料的应用及对高考题的改编使用恰当。整堂课还十分注重学科素养的达成,如“三角洲与人类活动关系”“阶地与人类活动关系”等,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;“动手做阶地”“绘制剖面图”“找分水岭”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;“连线理逻辑”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等。时空尺度这一重点在课堂中也充分体现,如河流地貌及水系的演化培养学生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当然,我在课堂中始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,将课堂还给学生,教师为引导者,步步设问,步步引导启发,助力学生思辨能力养成。我还采用了bigemap地理信息技术,激发学生兴趣,更好地认知自然和人文地理。

       当然,这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,比如每部分处理完后虽留给学生整理时间,但时间较短。课堂现场如果能充分利用bigemap技术实地看更多区域,课堂效果会更佳。此外,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学生进行总结的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总之,此次优质课比赛我收获颇丰,今后我会努力钻研,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。

 

初审/张娟  复审/王正  终审/刘波

编辑/姚琬颖  核发/周贤东